|【中国区】官网
为引导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新闻学院本科传播与媒调党支部第六小组开设了《主播带你温党史》党史播报栏目,今天将由播报员王潇翼同志和柳辰钰同志向大家讲述中共八大的相关历史。
以下视频来源于纪录片《旗帜》
王潇翼:
中共八大举办在较为复杂的时代背景下。
首先,当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正全面开展;其次,在1954年宪法颁布后,中国初步确立起完善的政治框架,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且向社会主义转变,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日益得到实现;与此同时,双百方针提出,毛泽东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国际方面,中国在亚非拉国家中取得了支持和声望,逐渐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和封锁。
于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八大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出席会议的有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 他们代表着全国1073万名党员。除此之外还有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柳辰钰:
在大会上,中共领导人发表了以下重要讲话。毛泽东致了《开幕词》,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王潇翼:
最终根据主要矛盾,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且,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 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的建议》。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97人,候补中央委员73人。同时,根据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八大决定中央委员会增设副主席和常委,中央书记处增设总书记和候补书记,并加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机构,设书记、副书记。
柳辰钰: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感谢大家收看预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温学习党史新闻播报的特别节目,也感谢观众朋友们的及时反馈。
★
★ ★ ★
★
期待下一次的分享
• 推送制作|孙宇申、徐婉怡
• 内容来源|新闻学院本科传播与媒调党支部第六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