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会议由六届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举行,会议决议及毛泽东的报告圆满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表明党已经逐渐学会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小组将从瓦窑堡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三个层面学习瓦窑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1935年,中国整个时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大加快了企图独占中国、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步伐,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全国各地开始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而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总方针,实行不抵抗主义,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驱使一些汉奸策动华北五省的“自治”运动,力图使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脱离中国实行“独立”,成为第二个“满洲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侵略行动和国民党政府的屈辱妥协政策,中国人民极其愤怒,很快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潮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由北平开始波及全国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获得了各地人民的热烈支持和声援,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公开站到抗日救亡运动方面来。国民党左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积极主张反蒋抗日。在国民党军队中,许多具有爱国心的将领,抵制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迫切要求抗日。遵义会议虽然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革命,但当时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党的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路线上的错误。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长期干扰下,当时党内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关门主义。加上战争形势紧迫,没有对政治路线问题展开讨论,所以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差别与分歧。直罗镇战役后陕北革命根据地形势初步得到好转。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深感有必要对整个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完整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为彻底克服错误倾向,适应形势的要求和切实有效地发展和巩固自己的力量,迅速开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中共中央于12月17日到25日,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下,红军向何方发展,是党中央亟待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党和红军领导人围绕军事战略问题,特别是红一方面军的发展方向问题,曾有各种不同的设想和意见。瓦窑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解决这个问题。1935年12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会议上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同日,根据他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向全党全军明确战略任务。党的总任务是“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党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猛烈扩大红军”。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是:战略防御时,要执行积极防御,执行后发制人;战略进攻时,既要反对机会主义的估计不足,努力为扩大战果而奋斗,又要反对冒险主义,要适可而止,波浪式的发展,有阵地有后方的发展。运动战是基本原则,主力红军大踏步进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的。主攻方向放在东面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先渡过黄河东征山西,再视情况北进。政治策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25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目前政治形势已经起了一个基本上的变化”,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并且提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为了适应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要求,决议规定将“工农共和国” 改为“人民共和国”,同时改变不适应抗日要求的部分政策。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部分)
27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进一步阐明瓦窑堡会议精神。毛泽东根据中央决议充分地说明了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的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共产党和红军在这个统一战线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批判了党内在过去长时期内存在着的狭隘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这些是党和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遭受严重挫折的基本原因。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同时,毛泽东唤起党内注意1927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引导革命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指出了蒋介石必然要破坏革命势力的趋势,这样就保证了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环境中能够具有清醒的头脑,“在蒋介石的无穷欺骗和很多次的武装袭击中,使革命力量不致遭受损失”。报告还指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这个报告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改变了过去“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但那次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召集的,所以只能够对于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中央领导机构问题做了决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对于这类政治策略上的问题,毛泽东这篇报告作了完整的分析,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的纲领性文献,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全民抗战的转变,奠定了牢固基础。毛泽东在主题发言中深入分析了各阶级对抗日的态度,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它具有两重性,在亡国灭种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他说:“我是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来分析中国问题。”毛泽东在他的报告中,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利用地主买办营垒内部矛盾的可能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分裂的。”总之,“把这个阶级关系问题总起来说,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本部来了这一个基本的变化上面,变化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大了民族革命营垒的势力,减弱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因此,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要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党已经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的“左”倾教条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善于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学会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一二九运动(油画) 孙立新作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这次会议不仅完整地指出了统战的理论和策略,要求党的一切工作服从统一战线这个中心,而且通过深入批判和纠正党内的错误,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与贯彻扫清了一切障碍。瓦窑堡会议上关于党的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建党百年,光辉岁月,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和力量,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学习先辈们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并在学习生活中充分贯彻,将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党史,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一部部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学习党史不仅是学习党的理论思想,更要将党史中的真谛与现实结合,从中感悟一脉相承的责任担当与实干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我们自当始终谨记“革命人亦是普通人”,我们享受的是前人披荆斩棘而来的幸福。作为青年人,我们要日夜兼程,挥斥方遒,努力争做新时代“觉醒”青年,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历史不是过去,也不会是苍白的文字。那些发生过的失败,克服过的困难,取得的胜利,会在未来以另一种形式返回。历史不是镜子,而是车轮。车辙相似,痕迹始终向远方。我们只能尽己所能,愿所过之处都是坚实的道路。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党史,是为了唤醒那些党的理论背后的曲折经历,从那些催人奋进的记忆中,感悟责任与担当。青年人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我们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发生过若干重大事件、召开过若干重要会议并产生过深远影响、发挥过重要作用,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学习党史的重要要求就是正确认识这些重大事件、重要会议,认识我们党带领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如同瓦窑堡会议一样的重要历史时刻。
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结点,回看党的奋斗历程,意义特殊。我们学习的不只是历史,更是背后的精神和文化,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也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激励着一代一代人艰苦奋斗。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习党史是让我们不忘来时路,走好未来路。通过党史的学习,我深刻的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无数先辈的无私奉献才会有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将老党员的优良品质延续下去,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
正值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学习党史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此次对瓦窑堡会议的学习深化了我们对党的认识,有利于我们传承党的精神,延续党员的优良品质与崇高精神。回望来时路,启航新征程,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更要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回顾瓦窑堡会议的历史可以看到,我党在国家危难时以大局为重,一致对外,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革命前辈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问题,不断创新,这启发今天的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