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官网
11月7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大学生记者节——“传之道”岩松基金讲座在线上开幕,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赵月枝及CGTN主持人王冠作为嘉宾出席,以国际传播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近两百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师生反响热烈。
图 | 曹培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首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曹培鑫老师介绍了记者节的设立意义。记者群体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与积极动员者,设立记者节彰显了记者这一社会群体所具有特殊的组织力量。
图 | 赵月枝(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赵月枝教授通过百年前的国际主义者寒春由美国奔赴延安的故事,借古喻今,认为想要做好国际传播,同学们需要有“主体感、历史感、斗争感”。
“主体感”
做“新时代又红又专的中国社会主义传播主体”。“专”不仅是专精某一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专业严谨的调查能力。
“历史感”
掌握基本“四史”和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认识到“昨天的边缘可能变成明天的主流”,充分做好应对失败的准备。
“斗争感”
要求同学们不因艰难困苦而放弃信仰、停止奋斗。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舆论斗争不可避免,要在激烈的斗争场域中创造新的世界。
图 | 王冠(CGTN主持人)
同时,著名主持人、记者王冠分享了他多年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报道经验与感悟。他认为当前国际传播的难点是中美民众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舆论场域,这使得国际传播工作很难展开。
在他看来,要用对方能够听懂的语言,“有礼、有力、有节地去斗争”,其中的关键原则是用事实逻辑说服观众。在参加“南海仲裁辩论”前,他反复翻阅《海洋法公约》,用细节揭露了菲律宾裁决违反法律精神的事实,成为了我国对外传播的范例。
此外,王冠以《鱿鱼游戏》为例,认为国际传播可以从文化共通之处入手,制造情感共鸣点,用更多样的形式输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图 | 王冠主持的节目片段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与嘉宾们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室外初雪纷飞,线上气氛热烈,两位嘉宾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为同学们提供了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多样视角,参会师生受益匪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大学生记者节——“传之道”岩松基金讲座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文字编辑 | 张可馨
运营编辑 | 秦 悦
责任编辑 | 刘一璇
监 制 | 蔡梦迪